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专题报道 【一线正能量】郭维业:我与四局的独家记忆-k8凯发ag直营

【一线正能量】郭维业:我与四局的独家记忆

发布日期:2024-11-07   信息来源:北方公司   作者:陈桂林  字号:[ ]

郭维业,1969年11月出生。1986年,年少的他怀着满腔热血参军入伍。在军队的大熔炉里,经历了艰苦的训练,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军姿站立,还是寒风凛冽中的负重前行,他都咬牙坚持,磨砺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。1990年,退伍回来的他进入水电四局工作,时光匆匆,一转眼,至今已经整整34个年头了。

这34年,是漫长岁月里的默默坚守;这34年,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;这34年,他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,紧紧地钉在自己的岗位上,承受着工作的压力与辛劳,用自己的汗水书写着对工作的忠诚与热爱。

一场简单而又温馨的仪式

11月1日下午,台风肆虐后天气终于放晴,阳光温柔地洒在海南天角潭项目营地上。这里正在为退休职工郭维业举行一场光荣退休的欢送仪式,仪式虽然简朴,却满溢着温馨。

当党支部书记为他佩戴上那象征着荣誉的“光荣退休”绶带时,他能感觉到那绶带的重量,仿佛是多年工作的沉淀与认可。他接过纪念品,紧紧地握在手中,就像握住了这些年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回忆。

项目部年轻员工谢玉雄手捧一大束鲜花,跑上去送给他,并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。他站在那里,内心像是被温暖的潮水淹没。“这还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收到花呢。”他的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感动。那束花娇艳欲滴,每一片花瓣似乎都在诉说着对他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,他的眼睛微微有些湿润了。

在荣退仪式上,郭维业开始畅谈自己的退休感想。他的思绪飘回到过去,那些在龙羊峡、拉西瓦的工作经历如同电影般在他脑海中放映。他想起在龙羊峡时,面对艰巨的任务,自己也曾有过彷徨,但最终还是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坚持下来;在拉西瓦的日子里,他和同事们并肩作战,那些一起熬过的夜、克服的困难,如今都成了最珍贵的财富。

大家静静地听着,眼神中充满了敬佩。大家纷纷向他送上最美好的祝福,真心地希望他在退休后的生活里能够自由自在,有空的时候常回来看看这个曾经奋斗过的“家”,并祝愿他退休后的生活丰富多彩,身体健健康康,家庭和和美美、幸福美满。

仪式的最后,大家站在一起合影留念。郭维业站在人群中间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,他知道这个瞬间将会永远刻在他的记忆里,成为他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刻之一。

一份漫长而又幸福的回忆

回想这一辈子,从部队退伍回来后,他就毫不犹豫地投身到四局的建设之中,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四局。

“我真的特别感谢水电四局啊,它就像我的避风港,给了我一个谋生存的地方。”说起这话的时候,他的眼神中满是感激。

龙羊峡,那是他挥洒汗水的地方。在建设初期,条件异常艰苦,他每天都要在工地上忙活到很晚。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,他都坚守岗位。李家峡的建设过程中,他也是主力成员之一。那里的地形复杂,施工难度极大,他凭借在部队锻炼出的坚毅品质,和同事们一起攻坚克难。公伯峡项目时,他参与了许多关键环节的建设。他记得有一次,为了确保一个重要设备的正常运行,他连续几天几夜都守在现场,累了就在设备旁边打个盹。

从最初最简单的修理工干起,他对待每一个小零件都小心翼翼,因为他知道这些小零件关系着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。后来从事安全管理工作,他更是万分谨慎,从不懈怠。“我这个半道出家的安全员,肯定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。”他总是这样调侃自己。从现场安全标识标牌的精心设计与摆放,到每一条安全规范的严格执行,他都亲力亲为。他深知安全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就像生命线一样重要,所以总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。

“组织需要,使命必达。”这一信念深植于他的心中。2008年,四局积极开拓国际市场,新的国外项目不断涌现,急需一批职工前往海外工作。当时39岁的他,毫不犹豫地响应组织号召,坚定地踏上了远赴非洲的征程,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三年,将自己的热血和汗水挥洒在为四局奉献的道路上。

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,他面临着诸多困难,文化的差异、艰苦的生活条件以及复杂的工作环境。但他从没有过一丝退缩的念头,因为他知道自己代表的是四局,是中国。在那里,他对国家的感情变得格外深厚,时常心怀感恩。他常常想,自己能生在中国是多么幸运的事啊,他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自豪。

一份安全管理的责任

回国之后,他毅然投身到青海省玉树的重建项目当中。他刚到那里的时候,眼前是一片破败的景象,断壁残垣触目惊心,但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退缩,只有坚定的决心。在那里,他和同事们并肩作战,每一个清晨,他总是第一个到达工地现场,仔细地检查前一天的工作进度,规划当天的任务。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,那一座座崭新的房屋就像雨后春笋般在废墟上拔地而起。

2013年10月,他进入云南省的金沙江白鹤滩项目,每天都要穿梭在巨大的施工现场,头顶是炽热的太阳,脚下是滚烫的土地。为了确保工程的安全与稳定,他甚至会亲自攀爬在高高的脚手架上,检查每一个焊点、每一颗螺栓,现场的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放过。

“那呆了这么多项目,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呀?”

他脱口而出:“刘家峡金河湾大桥。”

“能说说是什么原因吗?”

“我出生在刘家峡,父亲也是水电四局的工人,那时候生产条件没现在这么好,但是父亲和工友们不畏艰苦,硬是凭借肩扛手拿,筑起高耸的大坝。 每一块石料的搬运,每一根钢筋的铺设,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,也在我心中种下了坚韧不拔、勇往直前的种子。”

分配到刘家峡金河湾大桥的时候,他内心既兴奋又担忧,害怕辜负父亲的期待,所以工作起来都分外小心。“那时候,我每天都会沿着桥基走一遍,仔细查看混凝土的浇筑情况,检查钢筋的绑扎是否牢固。”对待每一个桥墩、每一段桥面,他都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。

那段时光,他动力满满,仿佛和父亲一起并肩作战。

在海南天角潭项目退休,也算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。

对他来说,自幼在黄沙漫天、大风呼啸的环境里长大,2021年2月份来到海南之后,最大的难题就是怎样适应这里炎热且潮湿的环境。而且当地雨水丰沛,台风暴雨时常肆虐,在工作上防汛的压力也不容小觑。

又加上海南当地政府对环保的要求极为严格,这就使得现场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都是高标准严要求。对于他来说,这无疑是沉甸甸的压力。

他每天都会早早地起床,仔细检查现场每一个角落,小到一块被随意丢弃的木屑,大到一堆未及时清理的建筑垃圾,他都会认真地记录下来,并督促工人尽快处理。对于消防设备,他会逐一检查,灭火器的指针是否在正常范围,消防水带是否完好无损,消防栓能否正常出水,每一个环节他都要亲自确认。如果现场有工人不小心违反了规定,他不会严厉斥责,而是耐心地给他们讲解防噪的重要性以及违反规定可能带来的后果。

那被汗水浸湿的衣衫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,但他的目光依然坚定,脚步依旧沉稳,继续在现场认真细致地检查着每一处安全隐患。

他就像一颗钉子,牢牢地钉在施工现场,守护着施工现场的每一个环节,每一个角落。

如今要退休了,最后一次穿着工作服和同事们一起聊起奋斗的岁月,他的心中满是感慨与自豪,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他的努力和奉献。

四局大型的项目几乎都有他的足迹,他从南到北,跋涉了大半辈子,四局就像他的另一个家,他对四局的感情,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他的血液之中,难以割舍。

“我一辈子都在工地上,每天打交道的就是那些钢筋水泥、砖头瓦块。从年轻时候起,就跟着项目到处跑。现在突然闲下来,我还真不知道该干什么好了。”他有些落寞地感叹道。

“回家之后就多陪陪家人,这就是我此刻最想的了,也希望年轻一代的你们,努力学习,不畏辛苦,为祖国的水电建设事业发光发热。”他叮嘱道。

回首往昔,那些奋斗的场景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眼前展开,每一个项目的攻克,每一次困难的跨越,都成为他生命中无比珍贵的宝藏。他的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,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,他说这一生,他无悔。








网站地图